结婚前的礼金离婚时怎么分
婚约财产案离婚引起礼返还问题在现今民件中仍占一定比例,由此也反映了现实中,结婚给付彩礼现象仍大量存在。彩礼现象经由历史传承,现今在我国广大农村、经济不发达地区仍为普遍,为此,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适用若干问题解释(二)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第十条对彩礼返还的条件进行了规范。《意见》实施三年来,为人民法院审理大量彩礼案件提供了可供适用的法律依据,但由于本条起草时争论最多,又为解决现实的应急无奈之举,难免规范不全、法理依据不足,故此,实施三年来,导致判决法理不一,说理难服人,同案不同判,显失公正,引起当事人累诉、上访、缠诉的尴尬局面,为此,笔者对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作一探究,并提出管见,以求抛砖引玉,促进法律的健康发展,彩礼返还公平合理,社会的和谐进步。
一、彩礼的特征及性质
结婚前男女双方给付财物古今中外皆有,现今各国法律也有规范。而彩礼问题,是我国民间一种千古习俗,发展到今天,由于各地习惯不同,经济发展水平不一,其目的作用、范围和主体更为复杂,根据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,彩礼一般具有如下特征:
1、目的作用。彩礼给付不只是订婚时给付,不经过订婚程序直接结婚的也要给付。彩礼一般由男方给付女方,是对女方抚养教育的补偿,对女方父母赡养的预支,为女方制办嫁妆和酒席等开支。女方接受彩礼后,根据习俗也需回馈男方礼品,如西装、皮鞋和摩托车等,这种财产来往是不平等的,来多去少。彩礼给付接受后,当事人确立了恋爱关系,若双方再与他人(她)恋爱,则要承担彩礼归属的风险。
2、范围。彩礼给付的形式一般为现金和物品(包括具有纪念意义的金器),它的名称一般为聘金、见面礼、折娘衣和酒水钱(有的全部用钱折,有的直接拿鱼、肉和酒等),送节礼(端午,中秋、春节几大节)和各项金器(戒指、项链、耳环和手镯等)。
3、主体。给付方一般倾全家之力和积蓄,有的由父母借债置办彩礼,接受方为女方及其父母。若因彩礼负债一般由父母或结婚后男女双方共同偿还。
4、彩礼支出。接受的彩礼一般用于购置嫁妆,回馈男方,制办酒席。开支后一般所剩无几,有的女方还要“倒贴”。
5、地域。一般为广大农村,经济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,最容易产生彩礼返还的纠纷,经济发达、富裕地区或城市一般也不会诉讼,双方理让解决。
司法实践中对男方给付的财物哪些属于彩礼认定不一,争议很大,“彩礼”不是法律用语,为了语言严谨、正式,《意见》征求意见稿采用了“结婚前给付对方的财物”的用语①,《意见》为了缩小结婚前给付财物返还的适用范围,才不得已用了“彩礼”这个名称,由此可得,只要是根据习俗在结婚前给付对方的财物皆为《意见》中称的彩礼。对于彩礼给付的性质,理论上有附解除条件说、所有权转移说、从契约说、证约定金说等,以附解除条件说为通说,这种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前只成立未生效,只有当条件成就后,才具备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的要件②,台湾民法学家王泽鉴教授也持该观点③。《意见》第十条规定,对没有形成婚姻关系的,彩礼应当返还,形成婚姻关系的,原则上可以不用返还,只是在特殊规定的情况下,已缔结婚姻关系的彩礼也要还给对方,这样相互矛盾的规定,显于附解除条件说不适应,因附解除条件说认为,只要已结婚,给付彩礼的民事行为已生效,无论出现何种特殊情况,皆不发生返还。笔者认为,《意见》规定并未明确或否定彩礼给付行为属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,只是根据我国的现实,本着从实际出发,提出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条件,我们在适用时对该条的法理运用,应作此理解,对于没有形成婚姻关系的彩礼返还(《意见》第一项条件),其性质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,对于形成婚姻关系的彩礼返还(《意见》第二、三项条件),可适用《婚姻法》第四十二条,一方生活困难,另一方给予适当帮助之法理,对于《意见》第二项中的为得到彩礼为目的的骗婚行为,可适用借婚姻索取财物之法理。